页面载入中...
页面载入中...
中国梦,需要中国企业来实现。
7月,东京奥运圣火牵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从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获得15枚金牌,到本次拿下38金,雄踞奥运奖牌榜前二。
40年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改变,让世界瞩目。
而在经济突飞猛进,生活越来越好背后,离不开一批中国企业的努力与奋斗。
前不久,国资委直属、世界500强排名13位的央企中国建筑发布公告称:
旗下中海地产与中城集团签约,共同开发上海黄浦区建国东路67-71街坊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预计总投资590亿,这将成为中海地产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在高楼林立的上海,建国东路地块是核心城区最大的成片旧城改造。
40年的老房子,很多人还过着拎马桶倒脏水的苦日子,总共涉及4万人搬迁,还要考虑历史风貌保护,项目难度和投资金额巨大。
而中海地产作为红色央企,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让这一区域重焕新生的重任。
并且,在推动旧城改造的同时,中海地产更加关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文化符号,用足够的文化自信,建立人民心中的产品。
8月初,由中海地产主办,跨界联合刘海粟美术馆以及众多知名艺术家,策划打造的焕活城市新生主题展——《顺昌路:一个对话的机会》正式开幕。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120年历史的顺昌路为主线,中海邀请这条街上四家80年以上的老店加入。回忆曾经的街坊故事,与城市更新展开对话。
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上海历史文化,看到这条街上“小人物”们的故事,还能领略百年老店的现代复兴,体验海派生活的烟火气。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事实上,在国家愈发重视文化积淀的当下,对于城市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中海第三代城市更新理念的核心。
今天涛哥就来聊聊,中海地产与上海城市更新的29年,及其城市更新理念的升级之路。
1
中国第一个城市旧改
在地产行业,有多家企业,都曾享有“旧改之王”的称号。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城市更新最早的开拓者,其实是中海地产。
90年代初,位于上海卢湾打浦桥西的“斜三基地”棚户区被列入旧区改造计划,但高达1亿的动迁费却让政府陷入难题。
要知道,在1984年时,上海卢湾区全年财政收入也才不过1.6亿,资金匮乏成为当时城市更新的最大掣肘。
1992年,中海地产出资2300万美元,从上海市政府手中接过“斜三基地”棚户区改造重任。
这为旧改缺钱这个时代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旧改项目。
后来,中海地产结合其在香港多年的开发经验,建设了当年在上海轰动一时的海华花园,不仅获得1995年上海市“白玉兰”优质建筑工程小区,还创造了多个第一。
31层的海华花园,是当时上海住宅建筑的“第一高度”。项目首创底层架空、南北通透、四开间朝南的塔楼设计,一度成为上海高端住宅的标杆之作。
同时,海华花园还是上海第一个引入银行按揭购房模式、第一个引入景观设计、第一个引入物业管理概念的小区,开创上海房地产开发的新时代。
此后,中海持续深耕上海旧城改造,开发包括中海瀛台、中海万锦城等一系列优质城市更新作品。
深度服务于上海城市建设,始终引领房地产行业开发模式与产品力的创新。
2
伟大的一平方公里
随着国家经济的崛起,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人们对于城市更新的期待已不仅仅是满足居住需求,而是要打造现代化的生活场景。
在上海普陀区,占地586亩的红旗村,曾是上海最有名的“城中村”和“五违”聚集地之一。
2014年,红旗村首次列入“城中村”改造,此后逐步完成9个大型市场和近6万人口的迁移,成为当年上海市最大规模的旧改项目。
2018年,中海联合体以94亿拿下红旗村旧改四幅地块;2020年初,中海又接连摘得其余三幅地块,在红旗村旧改累计拿地总额达170亿元。
在地块开发之初,中海给自己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地的文化记忆?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国际生活场景?
而为解答这个命题,中海经过长时间研究,终于推出了“真如境”超级综合体。
包括高230米的地标塔楼中海中心、约15万方的高端主题商业中海环宇中心,以及文化项目中海剧院,未来将引入开心麻花运营团队。
同时,中海充分考虑在地文化传承,保留700年历史的古银杏树,甚至专门为其将建筑整体退界30米,打造“古银杏广场”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空间。
此外,为保留上海人“买海鲜去铜川”的回忆,中海特别打造“铜川渔乐”海鲜美食市场,复原和激活本地商业,让历史在现代中得到传承。
红旗村旧改项目的推进,标志着中海地产第二代城市更新理念的形成与升级,即“在地文化+国际视野”,打造历史与现代紧密结合的综合社区。
而更新后的普陀真如城市副中心,将成为未来西上海的地标门户,体量相当于3个徐家汇核心区,被称为“伟大的一平方公里”。
3
海派屋檐下的中国梦
时间回到今天,经历29年与上海同步发展,当中海将投资590亿参与建国东路城市更新时,关注与思考的重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020年,上海市财政收入位列全国城市之首,随着相关配套制度的成熟,资金已经不是限制旧改的最大障碍。
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多次指出:不仅要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旧城改造,我们又要留住乡愁,建立人民心中的产品。
因此,对于今天的上海政府和央企中海而言,新时代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如何用足够的文化自信,保护历史风貌,为这个城市留出自己的空间和记忆?是当前城市更新项目中最重要的命题。
为此,中海地产走入坊巷之中,深度调研和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大量居民做沟通交流,从一砖一瓦的细节出发,去记录和保存在地的风貌与故事。
中海地产上海公司总经理金天表示:
“五幅土地中的三个街坊将打造为完整的风貌区,其中还包含13处历史文保建筑。中海将按照上海石库门和街巷里弄的尺度,从业态、形式上整体思考、布局,希望未来建国东路板块成为有海派风韵的城市新地标。”
今年初开始,中海发起了一系列“城市焕新计划”,从民生焕新、记忆焕新、老品牌焕新、文化焕新、街区焕新五个维度推动城市更新。
例如,为了留住城市记忆,中海邀请摄影师拍摄照片,制作城市摄影集,记录老居民当前的居住与生活,定格这份历史回忆;
为了让老品牌焕发新生,中海对这条街上的老山东炒货、盛兴馄饨店、人民照相馆、和平美发厅等百年老店提供了包装设计、策展、推广等帮助,留住城市小店的烟火气息。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外,中海还联动刘海粟美术馆,对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美专旧址、漫画会旧址等文保建筑进行焕新,让老建筑讲好新故事。
可以看到,伴随上海走过29年,中海一代代的城市更新作品,越来越从居住延伸到城市共建,再到城市历史的传承和保护,为城市更新这个命题不断提供更具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案。
从1992年中海地产启动中国第一个城更项目,到今天590亿元最大规模旧改项目落地。
中海始终与上海这座城市共发展,承担央企责任,不仅解决城市升级中的难题,更加注重民生的改善和城市历史的保护。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海地产努力在保护传统与追求创新之间探索最优解,传承海派屋檐下的中国梦,做人民心中的好产品。
关于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有什么评价,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590亿投资上海旧改,中海地产在海派屋檐下的中》:等您翻牌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