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页面载入中...
制曰:和硕荣亲王你【←是的这里还有个“你”字……是怎样阴阳两隔也要对话咩咩咩】,是我的长子。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出生。十五年元月二十四日就没了。出生后只过了几个月,按照礼制,追封为和硕荣亲王,八月二十七日于黄花山入葬。父子之理,君臣之义,可以说是全了。唉,我符合乾礼(乘乾)治理众子民,奉天之命,朝夕谨慎,为祖宗所留基业考虑,想着希望后嗣发祥,你伴着幸福祥瑞出生后,正希望你长大成人的时候,没想到寿命(却)没长久(gūnihakū se jelgan goro ohakū ojoro jakade),因为这些,想着(对你的)爱怜养育,我心中恻然,因此选了好地方,建了府邸院子,祭祀安葬之礼依照古时之例,追封之事合众人意。特此将出生、逝世之日月写下,刻了石碑,让你的灵魂永远安息。
“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功过啊能力啊之类的就不点评了,一来顺治在位期间不长,二来他不是以治国理政出众的皇帝,不谈也无所谓。
顺治在世的时候,曾读过金圣叹的文章,点评曰“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要知道金圣叹是生于明代的人,而且在自身的作为方面是不齿清朝的,尤其最后还为了抗议被清朝砍头了(这里有个很有趣的部分,金圣叹是顺治死之后才跟着死的,而且在抗议官员的同时他给顺治哭,是不是有点知己难得惺惺相惜的意味?)
金圣叹其人,忠君而爱国,最不齿是宋江这种挂旗反抗却转而招安的货色,某种意义上其实也能反衬出来一丢丢顺治的性格。
如果顺治是欣赏金圣叹的,那是不是说他也有一丝羡慕金圣叹的行事风格?我虽为清朝皇帝,但我并不喜欢这个时代,也不想负责于国家大事天下苍生,这些东西并没有属于我的快乐,莫不如遁入佛法,逃开尘世。
虽然看起来挺丢人的,但是多多少少也有一点“狂”和“潇洒”在里头吧?
顺治应该是个敢爱敢恨的人,而且他心里是有一套非常清楚的,也不会因为外人改变的个人道德和观世标准的,即使他身为一个满人免不了被黑成和满清土包子一脉相承的傻帽,但是我认为他骨子里是适合做个手捧书卷放浪形骸的文人狂生的。
不知道是否这种性格传下去给了康熙和雍正,最起码这两个后代是确确实实在历史上得到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儿子英雄,老子或多或少也有点点功劳吧?
当然了……到了乾隆往后越来越傻帽不假……但那是后话
《少年天子》的创作者凌力曾这样评论过顺治帝:
福临,既是一个锐意求治、具有雄心大志、暴戾自尊、喜怒无常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又是一个聪明好学、温文尔雅、热烈多情的少年男子。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他自幼的微妙境遇,形成了他充满矛盾的十分复杂的性格。他短短的二十四岁的人生,大喜大怒,大悲大欢,跌宕起落,曲折变化,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受着种种压抑和限制,经历了许多痛苦。他对事业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努力奋斗,最终都幻灭了。
福临五岁即位,十三岁亲政,面临着与南明争夺天下的严重斗争。满洲虽然占有军事上的优势,但农奴制社会形态带来的落后传统,加剧了满汉矛盾,造成社会动乱,阻碍着统一事业。
顺治帝有两个方面的追求。首先,是要打垮南明,征服汉民族,夺取全国的统治权。这也是满洲统治集团的一致目标。但军事斗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政治上的竞争,顺治帝以明睿的目光和极大的决心,克服内部阻力,转变政策,抛弃某些落后的传统,缓和了民族矛盾,逐渐获得政治上的优势,终于战胜南明,实现了统一,为此后一个半世纪的康雍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他的另一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是要接受元、明两朝亡国的教训,用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来治理国家,以求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所以他要推行汉化,要加速封建化进程,要加强君主集权。但他在这方面的一系列努力,却受到满洲贵族势力的顽固抵抗而最终失败。在他死后的第二天,便以罪己诏的形式宣布了君权的妥协。
顺治帝虽贵为天子,但他这一生无疑也是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在政治上想大展宏图,干出一番事业,却处处被掣肘。在满清贵族与汉人士大夫之间寻找平衡点。他是有远见卓识的,深知作为满蒙汉的天子,要想长治久安,势必要摒弃之前太祖太宗保留的一些落后旧制,势必要加强集权,重用汉臣,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奈何因屡屡触动满清贵族的利益而屡屡受挫。在爱情上,因为独宠有汉人血统的董鄂妃而遭到整个后宫的排斥与抵制,而他又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皇帝,向往爱情的忠贞与自由,多情的基因让他敢爱敢恨,爱就爱的疯狂,爱的热烈,不管不顾。最后落得个天怒人怨,也为董鄂妃的被孤立排挤和皇四子的早殇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而他,偏偏是天子,偏偏是本应该令行禁止的皇帝,奈何却被满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旧制度所束缚,而这些满清勋贵,大多都是他看不上的,认为他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他,又对汉文化心向往之。双方的嫌隙无疑是巨大的,而顺治却偏偏还要依靠这些勋贵们的武功,投鼠忌器,只能不断折中妥协。总而言之,他越来越违背满洲八旗贵族的利益群体,从而与贵族们的矛盾不断加剧。
虽然尊崇汉家礼仪,而他毕竟也深深打上了“鞑子”的烙印,长在满清贵族之中,所以他做出了很多“任性妄为”、“逾越礼制”的事情,废除皇后,夺弟妻董鄂氏,封早夭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并称其为第一子,为皇贵妃董鄂妃举行国丧......凡此种种,无不体现着他的任性与反抗,然而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又有多少平头百姓遭了殃!
权力赋予他刚愎自用的性格,而幼年摄政王独揽朝政的经历又让他缺乏一种安全感,自负与自卑的交织性格,折磨着他,惩罚着他。安全感的缺失深深的铭刻在他的心中,脆弱的自尊心又想时时得到满足,所以,他容易暴怒,大发雷霆,爱面子,不容许被质疑。此外,高处不胜寒,他也要忍受人君的标配、常人所不会忍受的孤独!
而福临的悲剧,除了个人性格缺陷的原因,也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正如凌力所言:
福临的悲剧,是社会悲剧——他正处在满洲入关初年的大动乱、处在满汉两大民族的尖锐矛盾之中,阶级偏见、民族偏见无情地压制着他对真善美的追求;福临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他的极度敏感的自尊心掩盖下的自卑,他的喜怒无常、极强的个性深处的脆弱,使他经不住打击和失败,终于崩溃。但他最大的悲剧还在于,他不分精华和糟粕地接受明朝制度和汉族文化,殊不知封建制度发展到明朝,已经腐败黑暗,走向没落,朱三太子便是这个制度造就的一系列草包兼恶棍皇帝中的最后一个。福临不就是把自己的后代子孙也在向这条路上送吗?这恐怕是福临自己意想不到,却又是历史规定了的一切封建帝王都无法逃脱的历史悲剧。
他本想做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本应成为一代明主,奈何英年早逝,他驾崩后,也得到了“清算”,之前废除的旧制死灰复燃,推行的改革也被一一废除。留给后人最多的,也仅是他的风流韵事、他的出家之谜,而他曾经做出的努力,也消失在了茫茫烟海之中。
《顺治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等您翻牌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