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人生随想网 > 汉朝皇帝正文

燕子读后感(燕子读后感20字)

燕子读后感(燕子读后感20字),

很多人知道刘慈欣,不是因为《三体》三部曲,而是因为《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这两部电影。关于刘慈欣的赞誉太多了,“中国科幻第一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但是我读“三体”,主要因为好友森水的大力推荐。可见,交流除了产生智慧,还产生动力。有些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需要指引。


“三体”文风,比较像西方文学,场景宏大,缓缓铺开,开篇并不够吸引人。遇到耐性不足或时间较紧的人,这类作品容易被打入冷宫。很多好书,我们要培养起阅读的快感,都有一个磨合期。度过最初一段的磨合,就会渐入佳境、欲罢不能了。


走进“三体”,最先打动我的,却不是那无边弗届的想象力,而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还有对现实场景和想象世界的描绘和呈现能力。曾为此困惑,一个高级工程师,有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很正常,如何会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浓郁的历史感?同样让人惊讶的,还有王小波的数学和计算机水平。看来,人类中最优秀的一小部分,有能力在理性和感性两个相反的方向都发展到很高层次,并且在两方面都达到极致时巧妙地、和谐地统一起来。一切都那么自然。最科幻的,却是最人文的!没有对人性最深的体悟,没有最强大最挥洒的形象力,没有“三体”级的科幻巨著。


我从小既爱文史类的书,也喜欢科学类的书,特别是基础科学(理论物理)。对文史哲的喜爱自不待言,而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霍金,在我心中,地位都很高。从杂志《青年科学》到《时间简史》,还有“第一推动丛书”,爱不释手。但这两方面各自发展,几无交集。然后,看了“三体”,感觉两者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了,文艺和科学的因素得以在我身上贯通。或许,文艺和科学,都追求各自的真善美,都有自己的终极追求。所以,有融汇的基础。


为了看“三体”,重新看了电影《星际穿越》,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基普·索恩老爷子全程参与的科幻电影,自是不凡。星际航行,穿越虫洞,飞进黑洞,当科学力尽之时,父女情感却横跨五维时空,传递拯救地球人类的关键信息。最后这个场景,尤其让人感动。“三体”场景更为宏大,是想象力的盛宴,是人性的交响乐,是宇宙的史诗。两者各有特点,比较着看,更有意思。


三部曲读罢,不夸张地说,作者有一颗惊人的大脑,可谓:比研究历史的人,更具有历史感;比心理学家,更洞察人性;比科学家,更善于想象、描绘微观和宏观的未知世界。都说,看过“三体”,再望星空,那感觉,完全不同了。知宇宙之浩渺,生命之可贵,人生之偶然,才更懂得珍惜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动植物和此生此世。


刻意改变习惯,很少引用书中的内容。因为:一切转述,都是贬损。刘慈欣的世界,没人可以写得更好。诸君有意,可读原著。收获,一定会超过你期待的。

《燕子读后感(燕子读后感20字)》:等您翻牌子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