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 人生随想网 > 抗日歌曲正文

爵迹小说完整版(爵迹小说完整版全集)

爵迹小说完整版(爵迹小说完整版全集),

《爵迹》,是一道双向选择题

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有两个原因,看电影之外,看看观众,看电影的同时,看看观众的反应。

《爵迹》看的是首日下午场,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我才发现,全场几乎都是中学生和小学生。我硬是以一己之力,把全场的平均年龄拉高了几个月。

出场的时候,我跟在一群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身后,他们平均年龄大概有八九岁,应该是翘课来看电影的,我默默想着,如果我结婚早一点,孙子应该也有这么大了,这个时候,我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来电影院抓他们回学校的家长。

我把我的发现发了朋友圈,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感觉你不是看电影是去看看电影的人”(我有这么邪恶吗?),“再看叫上我,咱俩一起拉”,“今天也做了同样的事,不过我有小朋友罩着的”,还有朋友在回复里互相吹捧:“你去就是拉高几天”,“你去就是几个小时”(不要脸!)。

显然,我的大多数朋友,都没有去看《爵迹》,有些朋友之所以去看,也是因为身负影评重任。我们不是《爵迹》的目标观众,吐槽吹捧都毫无意义。

之前看《小时代》系列,全场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女生居多,《时间煮雨》出来的时候,她们哭成一片。我茫然四顾,不知道她们哭什么。我们也不是《小时代》的目标观众。

我当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郭敬明是怎么把这些观众找出来的?他又是怎么把哪些他不需要的观众筛选掉的?他释放了哪些信息?他们又是怎样接受到这些信息的?同样是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为什么观众构成会有区别?小学生中学生和少女们,怎么知道这个电影属于自己?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题材是第一道双向选择关。

《爵迹》是奇幻故事,《小时代》是青少年情爱故事,释放出这个信息,就筛选掉了一半叔叔和爷爷们,让他们不会到电影院抓人。

《爵迹》,是一道双向选择题

成年人太知道世界是怎么样的了,看电影或者阅读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寻找靠近自己生活现实的。我喜欢科幻小说,讨厌官场小说,可如果一本世界顶级科幻小说和一本三流内地官场小说摆在一起,我大概率会先翻一翻官场小说,因为近、容易读。同样是H小说,我读不下去那种古风范唯美范的,更喜欢《夜幕下的上海滩》这种假装现实主义的。

少年人对世界的经验不够,所以常常要用幻想来填满,奇幻玄幻正中他们下怀,离生活越远越好,《爵迹》里的奥汀大陆,正可以满足他们对奇想世界的喜好。

就算他们心目中的现实世界,也是建立在不现实的基础上。《小时代》里的那场发布会,在稍有工作经验的人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还有之前的一部职场小说(不是郭敬明的),主人公真正的工作表现只有两次,一次是展板设计,一次是办公室装修,其它时候,都用“做表格”、“写方案”一笔带过,这在有工作经验的我看来,同样不可思议。

但青少年要的就是这种一笔带过,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工作场景,他们不会对真存在但自己没有经验的事感兴趣。

真人CG是第二道双向选择关。

对《爵迹》的争议,还集中在真人CG技术上。有人说不够好,有人说让人不适,并且以“恐怖谷”理论作为论据。

《爵迹》,是一道双向选择题

所谓“恐怖谷”理论,是日本机器人科学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在1970年发表的观点,他认为,仿人机器人会使人产生一种其他机器人所没有的、独特的不适感,这种仿人效果越逼真,不适感越强。“恐怖谷”理论也被运用在其它一些仿人作品上,例如蜡像和充气娃娃,还有真人CG电影。

但同样也有人,喜欢这种仿人的造物,尤其是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真人CG的效果毫无抗拒,甚至会觉得亲切。我对好几个喜欢游戏的朋友进行田野,问他们是否能接受《爵迹》预告片和剧照里的影像,他们说毫无问题。我甚至怀疑,对他们来说,这种真人CG,有一种特别的美感。

至于这次真人CG的效果,还得另说,毕竟是第一次。

《爵迹》,是一道双向选择题

唯美诉求是第三道双向选择关。

年轻人喜欢高纯度的东西,包括高纯度的感官刺激和高纯度的感情。做一部让年轻人喜欢的戏,不管故事、人物、特效、价值观、CP设定怎样,首先得唯美,甚至,只需要唯美,要有大面积的、高纯度的颜色,华美的服装,毫无杂质的场景,刚烈纯正的感情。

这不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专利,我们年轻时,同样热爱唯美,琼瑶就是这么崛起的,我们念念不忘的,是《六个梦》中那铺天盖地的银杏叶,《梅花三弄》里的西湖烟雨。只是,成年以后,生活的不唯美,让我们淡了对唯美的追求,转而喜欢有杂质的事物。

但新一代的年轻人照旧在追逐唯美,只是,他们心目中的唯美,越来越少和自然景物挂钩,而转向室内搭建的景物,以及电脑特效制造出来的美,例如古风世界,奇幻世界。

唯美或者不唯美,成了最严格的双向选择关,把有可能去电影院破坏气氛的叔叔和爷爷们筛选掉了。

《爵迹》,是一道双向选择题

还有一道筛选关,是“郭敬明”这个符号带来的。

这个时代的创作者,得是一个综合体。

我曾说:“泛阅读泛文学的时代,创作者不但要能写,还要深谙美术、影像、营销的规律,具备时尚感觉,洞悉社会心理,懂得塑造个人形象,要能文能武、三头六臂,才能应对新时代。创作不再是一个偶然事件,还得捆绑创作者在其它领域的努力,要结合你发的微博,你认识的人,你签售时穿的衣服,你旷日持久努力经营下的形象,一件作品是否受到欢迎,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

郭敬明跨越了很多界限,吸附了很多事物,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综合体。但同时,属于他的那些特质,例如强悍的性格、对奢侈品的热爱,也成为一道双向选择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筛选。

这依然是一场双向选择游戏。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在找和被找。

未必去学习郭敬明,但应该学习这种寻找、筛选的技术。

林怀民说:“我知道艺术家不只是为着那掌声与鲜花工作,却不明白艺术不只是是技术、形式与结构。艺术工作原来只是将心比心,是人情的往来”。拍电影,也是一份人情往来。那些潜在的观众,用了二十年、三十年,读书、思考、看电影,锤炼自己,打磨自己,这都是一份人情,不把他们找出来,是对这份人情的荒废。

得找,用电影本身的计算,用炒作,用一切你喜欢和不喜欢的方式。电影不是拍完就完了,“找”,也是电影的一部分。不要推给“不认”,也要反思自己的“不找”。

甚至,在其它的地方,也还是一样,我们长大了,变好了,不等于万事大吉了,还要辨别自己的形象,认识自己的心性,画出自己的轮廓,释放出自己的信息,散发出自己的气息,踏遍千山万水,散尽千金万爱,去找、去吸引那些会接受我们、喜欢我们,能与我们为伍为伴的人,也让他们找到我们。同时筛掉那些怀有恶意的、倨傲的、气息步调不一致的人,也让他们筛掉我们。

否则,一切成长,一切锤炼,一切修行,都是枉费。千锤百炼出深山,为的可不是只留清白在人间。

找和被找,也是修行的艺术。

也是活在人间,一份最大的人情往来。

韩松落微信工号:hansongluo85

《爵迹小说完整版(爵迹小说完整版全集)》:等您翻牌子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