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页面载入中...
—— 领读者简介 ——
王跃文
当代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副书记,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曾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06年度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多次获《当代》《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文学奖。曾被授予“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被推为湖南省2010年度十大文化人物。
主要代表作品包括:超级畅销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朝夕之间》《爱历元年》《西州月》《亡魂鸟》《苍黄》等;中篇小说《漫水》《无雪之冬》;以及散文随笔集《幽默的代价》;访谈录作品《王跃文文学回忆录》《无违》等。其作品既有对现实矛盾的锐利揭示,又有对历史长河的人文发现,也有对故乡的深情回望。
读书太少领读第一天
文/王跃文
我最羡慕读书快,记忆力又好的人。《红楼梦》写贾宝玉在沁芳桥畔桃花树底下偷看《会真记》,被林黛玉发现。林黛玉接过去一瞧,便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功夫,十六出一口气看完,还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我想自己读书能有黛玉这功夫那该多好啊,说不定会成大学问家。我读书偏偏很慢。读得慢,量自然少。我终于没有成为一个学问家,不过一个半吊子文人。
我读书慢,只因为从小缺乏阅读训练,没有读书的童子功。我生长在湘西山区,祖上虽有读书人,但到了祖父、父亲一代,书香气脉已经很弱了。我父亲读到小学,在村里已是很高的学历。父亲虽然算不上知识分子,却被“破格”打成右派分子。反右对象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我父亲既不“资产”,又不“知识”。他回到村里却是少有的文化人,做了生产队的会计。
我小时候,家里只有算盘和账簿,并没有经史子集之类。我的祖母目不识丁,可她说话却是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我祖母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我根本听不懂,就在心里暗笑:我又不是老大,为什么要伤悲呢?祖母见我冥顽不化,又恨恨地对我说:“你呀,你以后悔之晚矣。”我至今不明白祖母的书面语言是从哪里来的,说得那么恰到好处,又那么自然流畅。她老人家平时说话,最好四六八句,颇有骈体文风。
那时乡村几乎找不到书。记得头一次接触到小说,并不知道有小说这概念。有天,我在大哥床头发现一本残破的书,繁体竖排,书角翻卷,纸质腊黄。我半认半猜,隐隐知道一个叫宝玉的人,同一个叫袭人的做了什么事。那袭人应该是个女的,书里用的人称却是“他”。后来,我只要听说黄色小说,就会条件反射联想到《红楼梦》。因为,那书纸本来就是黄色的,且又写了男女之事。这是七十年代初的事。
我真正开始阅读是八十年代中期上了大学。我上的是家乡一所专科学校,如今改名叫怀化学院。学校刚从老校址搬到怀化,图书馆原本不丰的藏书被分成两半,一半还留在尚未搬迁完的老校区。刚刚进校,老师发给我们长长的阅读书目。可是进图书馆去查,很多书都是没有的。市里有家小小的新华书店,别说书并不多,哪怕有书也掏不起口袋。我星期天会去书店,假装找书却在看书。那时书店是不准蹭书看的,我这看书本来就慢的人,就跟做贼似的心虚。有年为了应付考试,跑到街上看了几天连环画。那时,很多中外文学名著都有连环画。同学见我复习时很轻松,问:这些书你是哪里看的?我道破天机,引得很多同学上街看连环画去了。
倘若谁从图书馆借到了书,就在寝室里周转完了才还回去。当时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个莫名其妙的规定:借书时要注明计划还书时间。大概是为了加快图书周转之故。如此就苦了借书出来的同学,注定是要冒着挨批评的风险。记得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我就是从寝室同学手里拿来看的。傅雷先生的译笔,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拿在手里,纸张泛黄发脆,散发着淡淡的霉味。那部书给我带来的心灵和情感冲击,至今回忆起来仍是那么鲜明强烈,仿佛雷电与鲜花同时迸放出炫目光彩。我对音乐、对友谊、对爱情的启蒙都来自于它。罗曼·罗兰对克里斯朵夫与奥多和奥里维之间友情的描写,对葛拉齐亚爱情的描写,我现在仍觉得是至纯至美的人间绝唱。这部书在很长时间内影响了我的思想和情感。我还清楚地记得里面的一些话,比如“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人生等于虚度一样”;“只有具有伟大的心的人,才配称为英雄”;“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杀人犯”。那时候单纯,一部小说,一句名言,真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从那时起,我总是有意识要求自己,一定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见解。
我最初喜欢的是读外国文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狄更斯、雨果、斯汤达、哈代,等等,大凡图书馆能找到的书,都读完了。但图书馆藏书太少了,托尔斯泰的作品除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再没有其他的;巴尔扎克的也只有《高老头》《欧也妮与葛朗台》。这些外国文学作家,影响我至深至重的是托尔斯泰,他的文学光辉和人格光辉照耀了我很多年。从托尔斯泰那里,我领悟到伟大的文学家,必须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我所处的湘西边城,当时仍然是很封闭的。我们并不知道京沪等地高校的风景,那里如何的思潮涌动,如何的风气日新。大城市的高校,新的思潮是同新的阅读相伴而生的。我们学校依旧是老的书目,旧的图书。当时新的译介我们通通不知道。当突然有一天,所谓清理精神污染之命当头而下,我们惶然不知所措。我们所知道的精神污染,不过就是几曲流行歌,不过就是男生留长发。而对这些东西的禁止,都是学生极其反感的。便有学生反问校长:毛泽东头发那么长,蒋介石是个光头。谁革命,谁反动?
突然有天,我对外国文学失去了兴趣,回到对本国文学的热爱。从先秦文学开始,原先是因为需要考试,死记硬背的功课从来就在做。现在重新爱上它,终于找到手不释卷的意思。曾背过《论语》和《孟子》,还算有些许心得。也硬着头皮读《易经》,终究没有读进去。都说老来读《易》,我想再过三十年可能都不会去读。还值得一说的是曾伴我多年的那套《红楼梦》,开本不大,一共四卷,绿色封面。它是我多年的枕边书,直翻得封面脱落,书如卷云。我工作之后,曾在政府机关谋生。有回去印刷厂印文件,我巴结一位女装订工,请她帮忙重新做了封面。女工很用心,拿做账簿的硬皮纸,把我的破旧《红楼梦》装帧一新。她还把内页整理了,切去少许边白,书角不再翻卷。可惜,那套书被人借走,杳如黄鹤。
原文欣赏: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讲述贞元年间,书生张生在游蒲州时,居普救寺,巧遇暂住于此的表亲崔家母女。当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救下了崔氏母女。崔夫人设宴答谢,并令女儿出来拜谢张生,张生惊艳其美艳,托丫鬟红娘转赠给崔莺莺《春词》两首以挑逗其心性,莺莺作《明月三五夜》相酬,并暗约张生见面。之后再红娘帮助下,张生抱得佳人归。但最后张生赴京赶考,滞留不归,莺莺虽给张生寄去长书和信物,仍没有挽留住张生,终被抛弃。张生在给朋友谈论此事时斥责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并自诩为“善补过者”。
文章凄婉动人地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的相见、相悦、相欢,但终被见弃的爱情悲剧。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
RECOMMEND
1
《红楼梦》上下册
著者:(清)曹雪芹
索书号:I242.4/C155
所在区域:三楼南区
内容简介:《红楼梦》是一部集小说、诗歌、散文为一体的文学巨著,它是中华古典文化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中华的文化界之形象代言人。全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全面描写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书中涉及的四百多个人物个性鲜明,是全世界小说中出现人物最多的一部书。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付诸于《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
2
《高老头》
著者:【法】巴尔扎克
索书号:I565.44/B029/2
所在区域:三楼南区
内容简介:该书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
如何获取领读图书《红楼梦》《高老头》
选择1:扫码获取电子书,天天跟读
《红楼梦》上
《红楼梦》下
《高老头》
选择2:现场借阅纸本书,传递阅读
1.光临佛山市图书馆三楼专题书架借阅。
2.东方书城各大门店“学习书吧”新时代领读者专题图书同步上线,欢迎购买。
《高老头读书笔记1000字(高老头读书笔记摘抄)》:等您翻牌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