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页面载入中...
断鹰网友大有不把"隆中"争回南阳誓不罢休的架势,也不知道到时候政府会否发一个"特殊贡献奖"?只可惜他写的只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而已。看的笔者尴尬不已,本不打算理会,奈何不停艾特笔者,好似不回答,他就无法心平气和过日子一般。既然不停艾特笔者,趁今天有点时间,一一辩驳。(蓝色部分笔者回复,绿色部分断鹰网友的文章)
一、首先是诸葛亮自述
诸葛亮于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在《黄陵庙记》中说“仆躬耕南阳之亩”,蜀汉建兴七年(227年)在《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耕于南阳"这句话没有任何人否定,就如某位大佬发明的主证,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黄陵庙记》已经被历朝专家学者批驳为伪造,还当成宝一样作为证据。当然你们连习凿池、郦道元都不信,那些专家学者的批判更不当一回事。
岳飞题南阳武侯祠
同样的,笔者在"……总结(3)"已经搬运了历代学者的质疑与分析,当然,您可以继续不看、不听、不信。
二、其次是陈寿《三国志》记录
三国归晋后,陈寿于280年—290年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引用《出师表》并用“躬耕陇亩”(地形)“躬耕于野”(地貌)“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具体位置)对“躬耕于南阳”加以说明。
"陇亩"还有一个网友说的更形象,就是南阳盆地一陇一陇的地,也不知道咋联想的?估计还有部分网友说在新野躬耕是不是依据"躬耕于野"这句话[大笑][大笑]。最可笑的某位大佬把"诸葛孔明者,卧龙也"翻译成"诸葛亮是卧龙岗人",从这句话就明确显示某些人强行往卧龙岗上凑。为了显示自己翻译的正确,拿出了"陈胜者,阳城人也"例句。看清楚"阳城人"三个字,同理,假如在"卧龙"后面加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卧龙岗持否定态度。
更明显的句子"此间有伏龙、凤雏",卧龙明显与伏龙属于同一个意思,难不成卧龙岗以前也叫伏龙岗?同时庞统是凤雏的人?多简单的翻译,硬是往上凑,某大佬居然说笔者不懂文言文,他是真不懂还是装着不懂。
三、然后是王隐《蜀记》的记载
王隐(284年—354年)《蜀记》记载的“晋永兴(304年十二月—306年六月)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里刘弘登的“隆山”以及去的“隆中”毫无疑问位于“沔之阳”,也就是今天汉江以北的南阳。
笔者一直强调读政论性、祭祀性文言文要考虑时代背景和倾诉对象。看到"沔之阳"就两眼放光,从来不去考虑李兴祭祀文的时代背景。幸好,郦道元距离三国时代不到300年,文史知识也比你我丰富,直接把该段记录放到了沔水段的诸葛亮宅上,难不成他也只看到了"沔之阳"后就忘乎所以分不清"阴、阳"了?更让您感到难堪的是郦道元把三顾茅庐也放到诸葛亮宅而非淯水段去记录。难道真如某位大佬说的郦道元不懂三国历史?
四、接下来是习凿齿“号曰隆中”诞生
习凿齿(317年—384年)在《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1、这里习凿齿用“号曰”把汉江以北的“隆中”搬到了汉江以南。
2、习凿齿还说“号曰隆中”属邓县,于是《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有关邓县的记载被否定和篡改。
3、习凿齿“号曰隆中”被同书“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以及《襄阳记》“襄阳有孔明故宅”所否定。
“邓城旧县西南一(十)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昭明文选》唐李善注引《荆州图副》)已经明确诸葛亮宅在汉江南,有些网友认为古襄阳城为邹湾遗址处,可惜事实证明此遗址只是一家之言,做不得真。下图是笔者根据水经注考证的古襄阳城(图1),与以古襄阳城为参照物标注诸葛亮宅在"西、西北"完全对应。
其次,通过考古发现,邓县已经跨过汉水,(详见本人头条里转载"邓城、邓县考古"),再者史料记载均以"秦置"南阳郡、南郡的地理划分界线"沔水",时间跨度至少将近400年,后世两郡人民还以沔水为天堑?
其三,习凿池时代,襄阳郡已从南阳郡析出,此时原属南阳邓县的诸葛亮宅已经划归襄阳郡管辖,所以《襄阳耆旧记》记录并没有问题。
图1
五、最后是裴松之引用的注释
南朝宋裴松之于428年-429年引用习凿齿“号曰隆中”注释《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躬耕陇亩”,据此“襄阳说”认为习凿齿“号曰隆中”就是诸葛亮躬耕地。
1、裴松之注释分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类型,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给“躬耕陇亩”做注释,是什么类型呢?
你以为是哪种类型?原来在后面说的"备异",可是裴松之在备异或惩罚妄时均有自己的评论,为何此处没有评论?
2、裴松之为何不用“南阳邓县”“号曰隆中”注释“躬耕于南阳”呢?很明显,“南阳”和“南阳邓县”是不同的概念,犹如襄阳≠襄阳宜城。另外“家”和躬耕地是不同的概念。
3、裴松之为什么没有给“躬耕于南阳”做注释?因为“南阳”在当时是不会引起歧义的,那么当时南阳在哪里呢?在新野郡以北,新野郡往南是襄阳郡。
南阳确实在当时不会引起争议,因为那是未有南阳县/城,只有宛城,所以南阳只能是南阳郡,古代不会扯互指这套鬼把戏。
4、注释一定完全正确吗?如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师表》“注释”为“南阳,郡名,今湖北(襄樊)襄阳一带”,言外之意是45000平方公里的南阳郡在685平方公里的南郡襄阳境内。
这时候,你们又不玩随意添字减字游戏了?"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冈下者"自行添加为"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冈下者",到现代汉语时反而不会添字了,敢情怎么对你有利怎么添对吧?"南阳,郡名,(躬耕地)今湖北襄阳一带",还有质疑吗?
5、裴松之是如何评价习凿齿《汉晋春秋》的呢?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董允传注》中,引用了《襄阳记》的记载后,又说到与《汉晋春秋》说法不同:“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也“,”给《三国志·魏书· 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在作注时对《汉晋春秋》的记载评论到“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
笔者觉得,你这还是质疑的轻了,应该引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外篇·卷十八》:“……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必如是,则马卿游梁,枚乘谮其好色……”,因此,习凿池、司马迁都不可信,这可是南阳说大佬言之凿凿的"好采逸事"的出处。抓住这两处失误就满盘否定,好比你写作文错了几个汉字,所以整篇文章都有问题?这种逻辑也只有您能想出来吧。
6、“号曰隆中”记载可靠吗?“号曰隆中”首先被习凿齿自己就否定了,上文已有介绍。
你估计连"号曰"的含义都不懂,从习凿池的"号曰"再往前推,李兴祭祀文中的"隆中、隆山"均为地形之说,当时并未地名,所以习凿池才以"号曰",就是外号、别称之意,说明当时诸葛亮宅所在的位置并没有地名。
六“襄阳说”无中生有
综上我们得到:习凿齿通过“号曰”把《蜀记》“沔之阳”隆中搬到汉江以南,同时又把邓县、南阳郡、南阳搬到汉江以南,让其管辖“号曰隆中”,于是千古谎言“邓县隆中”诞生了。
上面已经论述过,不再啰嗦。
而裴松之用“号曰隆中”给“躬耕陇亩”做注释,显然是“备异”,即另外一种说法而已。
可惜的是“号曰隆中”本身就是伪造的,所以基于“号曰隆中”上的“古隆中”更是无中生有。
绕了一大圈,就是隆中是假的,那卧龙岗是真的了?即便如某位南阳说大佬说的郦道元不看三国志,不懂三国行政区划,但是大名鼎鼎的卧龙岗与三国行政区划有何关系,为何单单忽略了记录它?诸葛后人比你我研究他们的祖宗都上心,难道真如你们说的他们拜错了地方。
因此,通篇来看,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一篇你是无论如何也翻不过去了。当然,有可能你也没打算翻,就需要这个热度,对错无关,目的达到就行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等您翻牌子呢!